· 前言 (本文转自安琪的博客)
回顾近几年的电脑市场发展,我们不难看出: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“抛弃”笨重的台式机,转而选择小巧便携的笔记本电脑。但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,那就是笔记本的显示屏幕偏小,外接显示器的方法可行,但经常插拔线缆也很麻烦。如果确实不经常移动电脑的话,能否做到既节省空间、又有大屏幕的完美解决方案呢?
于是,一体式电脑(All in One)的概念应运而生了,今天它的体积仅相当于一个液晶显示器,而包括处理器、主板和硬盘在内的所有硬件都被“浓缩”到屏幕背面的薄薄空间内,它们拥有省电、静音、省空间等诸多优点,时尚的外观也成为居室内的一大亮点。
尤其是在近几年中,一体式电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,不但外观越来越薄、而且硬件性能也在向主流台式机看齐(采用独立显卡)。与此同时,不同品牌的差异化竞争也凸显出来,比如有些品牌注重功能(触摸式屏幕),而有些品牌则主打价格(1999元起)。下面,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漂亮的小家伙们吧!
· 一体式电脑的创造者:苹果
1998年,当传统的台式机都尚未完全普及时,苹果就创造性地推出了首款一体式电脑:iMac G3,并且立刻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。它的整体外观仅和普通的CRT显示器差不多,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非常不容易的。与此同时,iMac G3也凭借圆润可爱的外形也虏获了许多人的心,大家纷纷给它起外号,比如“软糖”、“异形”等等。
2002年,随着LCD液晶屏幕的普及,苹果也迅速对一体式电脑进行了改良,推出了造型颇像台灯的iMac G4。它的液晶屏通过一个可以自由旋转的转动杆连接,从而使其可以像台灯一样上、下、左、右自由旋转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iMac G4发布后的两个季度内,它创造出448,000台的惊人销量记录。
面对出色的业绩,苹果并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,2004年的iMac G5再次令人世人惊叹,它的整体外观和同尺寸的液晶显示器相比,已经几乎没有本质区别。在屏幕背面,它内建了1.6或1.8GHz的PowerPC G5 64位处理器,SATA硬盘和GeForce 5200独立显卡,可轻松胜任绝大多数主流应用。
2006年初,苹果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变革:让iMac放弃沿用多年的PowerPC处理器,改用英特尔的酷睿系列。这一举动虽然令部分苹果Fans感到遗憾,但iMac的运行速度确实有明显提升,而且也让iMac安装Windows系统成为可能,因此从长远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。
通过上面的对比图,我们看到现在iMac的屏幕更为纤薄。与此同时,为了解决硬件配置提升带来的散热问题,新款iMac还采用了阳极氧化铝的合金材质,除了底部方便取用内存卡插槽的隔间封盖之外,你根本看不到任何接缝或螺丝钉。内置iSight 摄像头和麦克风也整合得非常巧妙,除非需要进行视频聊天,否则你几乎注意不到它们的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