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航,还是得走自己的路
一度面临夭折,却又绝处逢生……
一支特殊的团队,探索海尔特色的IT道路……
周云杰:在整合中思考
2003年12月,几个神秘人士来到海成,他们是海尔方面派来的,以顾问的形式,对海成的日常运作提出建议。
看起来他们似乎不是只管业务。有一次,因为内部电话费太高,办公室人员发出一个邮件通知:“各位同仁,通话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”,这封邮件被其中一位顾问收到后,立刻找到这位办公室人员和各个部门负责人,要求将电话费与员工每日工作总结进行对比,并随时抽查,随时通报。他还借机把海尔的日清制度教会了每个部门负责人。
这个顾问团队的领头人是海尔集团副总裁——周云杰,他刚刚接到负责电脑业务的任命。
11月份,海尔集团内部召开了一次特别办公会,会议对海尔新的战略进行了部署,经历了国际化战略初步成功以后,海尔集团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调整,从电脑、数字家居、平板电视、手机等四个战略方向合围3C战略目标。新规划的四个战略方向,分别由集团的四个副总裁亲自抓。就在那次会上,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:海尔进军IT领域,进军PC产业是战略方向,要花大力气推进,不可能,也决不允许客串。
这支顾问团队是奉命要对海成的运作策略进行“大手术”。
由于不便于直接干预海成内部运作,周云杰采取了从细节入手的方式。通过类似核对电话费等事情,不断纠正海成公司日常运作中的一些细节问题,逐渐把海尔的文化融入了海成。
经过半年的文化融合,周云杰策略性地获得了海成电脑的实际领导权,2004年5月,周云杰开始着手把海成销售端的物流、资金流导入海尔的商流平台,以降低海成整体的运营成本。借助海尔集团的商流平台,海尔电脑初步建立了体系化的分销和物流渠道,销量迅速上升。
通过周云杰协调与争取,双方母公司都进一步在资源上增加了投入,例如海成可以使用海尔集团的商流平台,而宝成则在原材料供货价格上,保证海成可以拿到市场最低价格,双方母公司投入加大,为海尔电脑营造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。
此外,周云杰在任期间,曾巧妙地利用海尔集团在山东省的影响力,抓住英特尔公司推动GAPP(地方政府电脑普及计划)的机会,与Intel、山东信息中心、山东网通联合推出“家庭上网工程”项目,迅速提升了海尔与英特尔的合作关系,为海尔后来的一系列产品和营销运作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2005年初,周云杰被集团调往欧洲负责海外业务,电脑业务改由高以成负责。对于周云杰在任期间对海尔电脑业务的贡献,其继任者高以成是这样评价的:周总为海尔电脑业务再次腾飞,规划了明确的战略方向,打下了坚实的资源基础,也就是“扶上马,送一程”。
周云杰为海尔电脑的业务再次起飞打下了基础,有了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、整合了上下游资源, 海尔电脑开始重新走向良性增长的阶段。
高以成:趟出一条“差异化”的IT路
2005年的春天,高以成来到了计算机本部,踏上了他在海尔的第19个岗位。
在高以成的职业生涯中,海尔赛马不相马的企业文化得到了最好的诠释,从一个车间技术员到身居高位的本部长,高以成在短短的几年里,一路过关斩将,虽然只有三十多岁,却已是海尔集团内部公认的能打硬仗的“猛将”。
对于高以成,海尔电脑中层管理人员普遍的评价是:“有战略眼光、整合资源能力强、有个人魅力、是不可多得的领导型人才。”在没有承担电脑业务之前,高以成一直在家电行业摸爬滚打,他开玩笑地说:“说心里话,一开始我跟合作伙伴交谈的时候,他们说的术语我有一大半听不懂……”但是,高以成自有一套办法,“虽然我不懂术语,但是我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告诉他们,我们共同的目标是什么,我需要什么,你能提供给我什么,我们共同的回报是什么。”
凭借这种简单、明确的商业逻辑,高以成给每个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并把很多普通的生意伙伴变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。这对于海尔电脑后来整合包括Intel和恒昌在内的上下游资源,实现“借力融合”起到了关键的作用。
虽然刚刚接触PC行业不久,但是,对于海尔电脑的发展,高以成有清晰的思路,“如果我们用家电的思路做IT,那么我们是内行管外行,如果我们用IT的思路做IT,那么我们永远追不上我们的同行,海尔做电脑关键要靠创新理念,把家电的创新与勤奋同IT的专业和速度结合起来,创造出海尔的IT模式。”
1:1团队结构
2005年4月,31岁的张强作为笔记本事业部质量技术总监初次来到海尔,就被通知参加集团的一个会议。此前他是某IT企业笔记本事业部质量控制部门的骨干,并刚刚读完了MBA。“我是新来的,请多关照”,他客气地跟坐在旁边的人打着招呼,两个人简单寒暄了几句,此刻他并不知道,他旁边的这位身体微胖的中年人正是他的上司——海尔计算机本部部长高以成。
“我们请了一批这样的专家,我们刻意保持中层管理人员中,海尔原有人员和来自国内外优秀IT企业的精英之间1∶1的比例”,当被问到管理团队如何搭建时,高以成这样告诉记者,“这些外聘的专家在专业上有优势,而海尔内部招聘的员工则有很高的忠诚度和较强的执行力,这样一个团队既保障了专业性,又融入了海尔文化。”
正是这样一个按照1∶1比例组成的“多国部队”正在探索将海尔基因与IT行业特点融合的特殊模式,尝试在产品、渠道、营销等各个层面缔造“差异化”,也为海尔带来了2005年的高速增长。
结果导向的执行文化
有了团队,高以成需要一个魂把团队“捆”在一起,这就是海尔的文化。
“我们每个人每个月都可以用工资系统算出自己的收入,如果你负责的业绩指标上升,收入就会增加,反之就会减少。每笔奖金和罚款都清清楚楚,就好象是直接从市场上挣来的收入。”一位职位为定单推进经理的女孩告诉记者。
没有任何一家管理正规的公司不强调考核体系、激励机制,然而可以做到员工自己算工资当属海尔特色。“我们的产品销售指标不光只是销售人员背,我、产品经理都要背”,营销总监周兆林告诉记者:“我们在不同的阶段,分别或同时对销量负责,产品经理必须对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销售量负责,市场营销人员,对刚进入市场的产品的销量负责,一旦经过市场培育期,证明产品适销对路,产品的销售业绩则由销售人员负责。”
每项工作都按照合理的逻辑进行分工,并对参与人员设定考核指标,主要是从价(价格)、量(数量)、利(利润)等纬度(海尔内部称作3A标准)建立起科学、完全可量化的指标体系,再通过透明的激励机制,与员工的收入建立关系。
“我们每个月的绩效工资占到总收入的80%左右。”一位负责质量的员工告诉记者:“在这种体制下,绩效结果决定一切,这也直接驱动了海尔人极强的执行力。”